预习·导学(第一课时)
旁批
一、资料助读
1、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主要事迹:三顾茅庐、东和东吴、六出祁山、北拒曹魏、七擒孟获、摆设八阵图、收东川西川。
2、写作背景: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能更好的为学习本课打下基础。
二、预习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读音,熟读课文。
2、翻译下列词语
淫慢( ) 励精( )
意与日去( )治性( )
淡泊( ) 明志( )
致远( ) 淫慢( )
险躁( ) 枯落( )
多不接世( ) 穷庐( )
将复何及( ) 静以修身( )
3、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圈出翻译疑难。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的预习,为后面的课文翻译做铺垫。
学习·研读
3.一、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标记生字注音;
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小组自由朗读。
5、指定小组进行朗读,其他学生点评(从字音、停顿、优美度三方面)
设计意图:一篇好的文言文,就是要经过反复的读,读中体悟,为后面的课文翻译打下基础。
二、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2、巩固强化:
A、词语
淡泊( )明志( )
致远( )淫慢( )
险躁( )枯落( )
以 ( ) 广( )
意与日去( )
B、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设计意图:文言文只有理解了文意,才能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研读,让学生学有所获,最终攻破重难点。
三、研读,赏析文章
独立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1、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中心句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本文作者就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怎样论述的?
明确: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诫子书》中认为成才的两个条件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字来回答)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合作完成)
明确:成才条件:志,学
联系: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勤奋学习是成才的途径。
四、小结
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拓展·延伸
同学们,仔细的回想一下,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的爸爸有没有对你说过一些关于学习和做人的话语?请你用笔写下来,然后分享给大家。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写”来延伸自己的思维,从而更好的达到学习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检测反馈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熟练翻译课文。
3、将本文警句抄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真正检测学生对这堂课的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15、诫子书
志
诫子书 才
学
课后小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