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医学科学的实践性、探索性及未知性的特点,在医疗实践中,随时都存在各种多样的风险因素,如何规避医疗风险、减少医疗技术损害的发生,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卫生部和四川省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我院医疗技术风险与医疗技术损害处理预案。
一、指导思想
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和谐医患关系。
二、目标与任务
防范医疗风险和处置医疗技术损害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贯彻“以病人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疗技术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规范医疗风险,减少医疗技术损害的发生。
三、医疗技术风险的防范
(一)教育与培训
1、根据各级各类医务人员不同资历,采取不同的教育与培训方式,对新上岗人员侧重于进行岗前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对高年资医师侧重于医疗技术操作、医疗安全与风险、医事法律方面的培训。
2、医疗风险与安全教育要与继续医学教育、 “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院内学术讲座、专题讨论会、短期或进修学习相结合,以达到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二)建立新技术准入管理制度
医院鼓励医务人员的创新精神,包括行政管理、后勤财务管理、尤其是临床医务人员开展新技术、新疗法,但应履行相应的手续和程序。
1、凡开展一项新技术、新疗法,科室应先申请,经专家组充分论证,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后,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能实施。
2、在论证阶段,要充分考查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相应的设备与设施,能否满足开展该技术项目的需要。
3、所开展的新技术、新疗法,必须要跟患者充分交流,征得同意后方能实施。
4、在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前,相关科室要经过充分讨论,对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要有应对预案,当技术、设备和设施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该技术项目的安全和质量时,要及时中止开展该技术项目,确保实施的安全性。
5、医务科对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资料应建档保存,并对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与评价。
(三)加强围手术期风险的防范
围手术期管理指术前术后一周内,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诊断、术前检查、术前讨论、方案的制定、麻醉方式的选择、医师与患者交代病情、手术操作的规范、术中应急情况的处置、术后麻醉恢复及病情变化的诊疗等等。围手术期管理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关系到整个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所以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所有医务人员的共同责任。
1、所开展手术必须与我院等级相吻合,不允许超级别、超范围手术。
2、术前及时完成相关检查项目
3、术前讨论认真具体,术前讨论组织形式应由不同级别的医师根据手术难易程度决定,原则上中等手术由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组织。大型手术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手术由医务科组织。
4、术前主刀医师应查看病人,严格执行术前病员风险评估和手术安全检查。
5、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根据手术类别执行不同级别医师手术操作准入资格的管理制度以及根据手术类别及疑难程度执行不同麻醉医师操作的管理制度,严禁超范围超级别开展手术。
6、术前麻醉医师必须亲自查看病人,并交代麻醉风险,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7、术前必须认真与患者(或家属)谈话,介绍病情及手术风险,应根据手术的难易程度和风险大小实行不同级别的谈话方式,中等以上手术必须由主治医师与患者进行谈话。
8、知情同意书必须要让患者或家属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认真签署,内容必须完整。
9、手术操作必须按照术前讨论方案进行,若术中需要改变手术方案或术式,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
10术中必须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1、.全麻病人清醒后,由手术室医务人员亲自护送回病房进行交接。
12、及时完成各种医疗文书的记录,包括手术记录、麻醉记录及麻醉恢复记录等。
(四)加强急诊急救环节的技术风险防范
1、所有参加急诊急救的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急诊急救的各种技术操作和急救仪器的操作常规,保证在紧急情况下熟练操作,要求每年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一次培训并考核合格。
2、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会诊制度等,保证在紧急情况下,危重病员能得到及时、高质量的诊治。
3、建立健全门诊诊与病区、手术室的管理流程与交接措施,并有效执行。
4、严格执行转诊转院制度,凡需转院或患者家属要求转院者,均要认真权衡利弊,交代病情及转院风险、并履行签字手续。
(五)加强用药安全的风险防范
1、诊疗区药柜内药品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检查应规范,毒、剧、麻醉高危化学药品存放应符合法规和规范。
2、临床医护人员对药品或剂型、或外观等相似或相近的药品具有识别技能。
3、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都应执行严格核对程序,且有签字证明。
4、在开具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5、进一步完善输液安全管理,确认药物有无配伍禁忌,控制静脉输注流速,预防输液反应。
6、病区应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制度。一旦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应及时上报,若出现较大批次不良反应,应暂时停止使用该类药品,并上报医务科及护理部。
(六)加强“危急值”风险的防范
1、首先要保证“危急值”标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检验人员发现“危急值”后,在确认仪器设备正常的情况下,立即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均无误后,立即通知临床,并做好详细记录,病区(包括门诊)亦应做好相应记录并通知临床医师。
3、临床医师在接到电话后要分析该结果是否与临床症状相符,如与临床症状不符,要分析标本的留取是否有质量问题,是否需要重留标本马上复查。
4、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处理有困难时,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参与处理。
(七)加强有创检查侵入性操作的风险防范
1、强化医务人员技术培训。熟练掌握各种有创检查和侵入性操作技术。低年资医师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进行有创与侵入性技术操作。
2、在保证诊断和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掌握适应症。
3、操作前应与病员有效沟通,取得患者同意后方能实施。
4、若遇操作不顺利时,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
四、医疗技术损害的处理预案
(一)建立医疗风险预警机制。科主任、护士长根据科室医务人员平时在医疗活动中出现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不规范的医疗行为及时提出风险预案;院领导、职能部门根据各种查房及病员投诉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预警。
当事科室接到预警通知后,应立即作出反应,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摸清不良讯息的事实根据,产生原因,必要时组织专家进行分析,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
(二)临床或医技科室发生或发现医疗过失,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赶赴现场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
(三)当损害继续扩大以致可能出现严重后果时,科室应立即报告主管院领导或职能科室负责人,职能科室负责人应在最短时间内组成抢救组进行会诊讨论,作出处理意见,必要时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尽最大可能抢救患者的生命。
(四)当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或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时,分管院领导应向院长汇报,并在12小时内报告市卫计局。
(五)医疗技术损害发生后,应及时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把发生事件的原因、经过及当前的处理意见通报给患者或家属,以取得其理解并配合抢救。
(六)当患者对医疗技术损害有疑议时,医患双方应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规定对相关证据如病历资料、液体、血液、注射器、病理标本、影像资料等进行封存。
(七)当医疗技术损害事件处理结束后,职能部门要根据事件性质及时下发《医疗缺陷处理单》,责任科室要根据事件原因及经过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避免同样性质的医疗技术损害事件的再次发生。
(八)医疗技术损害经调查若由当事人不负责任,不遵守医疗法律、法规及诊疗技术操作规程而导致医疗技术损害,按相关医疗法律、法规和医院管理规定进行处罚。
文档为doc格式